近日,世界自然遗产地火花海保护与培育实验性研究项目阶段性评审会议在九寨沟召开。会议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徐祖信为专家组组长,北京大学、同济大学、吉林大学、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等单位有关专家出席。与会专家实地踏勘了火花海现场,听取了项目承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裴向军教授报告,一致认为该项目达到了防灾减灾效果预期。特别是今年 8月,九寨沟县经历百年来最大一次洪涝灾害,防汛应急响应升级为Ⅰ级。受持续降雨的影响,九寨沟县遭受洪涝灾害,多地相继出现山体滑坡、塌方、道路积涝,沟渠变险壑,低洼变泥潭;道路成河流,房屋被冲毁。火花海修复坝体保持稳定,发挥了有效的调控作用,得到了与会专家充分肯定。
会议现场
据悉,火花海在2017年8月8日九寨沟7.0级地震中决堤,形成了长40米、宽12米、高15米的决口,湖泊景观消失。受此影响,火花海上游叠瀑坝体裂缝、坍塌等次生灾害发育,湖群溃决风险增大,严重威胁当地居民和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湖底钙华坍塌、风化、沙化、黑化,退化严重;下游湖泊淤积,沼泽化趋势明显,遗产地美学价值受到严重影响。
2017年地震后的火花海
恢复前持续垮塌的火花海上游湖泊
基于保护人们财产安全和世界遗产的综合考量,九寨沟管理局多次组织专家对火花海震损区域进行现场踏勘、科学论证和方案比选,在2019年4月正式确定成都理工大学为项目实施牵头单位,总体负责火花海保育工作,四川大学和四川农业大学为参与单位,分别负责项目环境监测评价和植被生态恢复。九寨沟管理局与项目组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为原则指导,制定了以糯米灰浆和震损钙华、崩塌落石等为主要原料的修复恢复技术方案,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积极肯定;按照“科研实验、科学监测、科普教育”三位一体的实施方式,采用振冲碎石桩、竹锚杆植筋等技术处置了次生灾害、恢复了震损坝体和植被生态。
恢复后的火花海
恢复后的火花海上游湖泊
文图:科研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