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省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对四川藏区实施总体战略作出了重要部署,提出了六大方面的任务和举措。为更好地学习贯彻省委关于四川藏区实施总体战略、推进跨越发展的部署和要求,省委政策研究室专门撰写了解读文章。本报今日予以全文刊发,敬请关注。
四川藏区是全国第二大藏区和第五大牧区,加快藏区跨越发展、促进藏区长治久安,是时代赋予四川的历史使命。在近期召开的全省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刘奇葆强调指出,我省藏区实施“总体战略”要因地制宜,突出优势和特色,着力重点是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坚持“科学、合理、适度”开发资源,规划和启动实施一批基础设施重大项目,积极稳妥推进 “两个集聚”。这“六大举措”贯彻落实省委“一条主线、三个加强”的藏区跨越发展总体思路,抓住了兴藏富民的关键和重点,明确了四川藏区实施总体战略、推进跨越发展的部署和要求,目的是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符合我省藏区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
现代农牧业是兴藏富民的基础性支柱产业,是藏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农牧业关系四川藏区广大农牧民就业增收致富,关系高原生态特别是草原生态建设与保护,关系藏区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四川藏区拥有牦牛、藏绵羊、藏山羊等独具高原特色的畜种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草原畜牧业发展优势区和特色草食畜产品生产基地。长期以来,藏区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挑起了我省藏区农牧民收入的大梁,50%以上的藏区劳动力从事畜牧业生产。加快藏区农牧业特别是现代草原畜牧业发展,是放大优势、突出特色的务实之举。但目前我省藏区畜牧业发展方式粗放落后,商品产业化率偏低,草原超载严重,以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为重点,推动藏区农牧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启动实施“增草减牧、肥畜增收”工程,体现了省委对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等政策机遇的敏锐把握,能够降低畜牧业发展对草原的依赖度,有效缓解草畜矛盾,具有促进畜牧业发展、实现牧民增收、改善草原生态等多重效益。要加快规划建设一批现代优质畜牧业基地,发展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探索“公司+基地+牧户”的生产经营方式,积极开展农牧产品精深加工,打造高原特色农牧产品优势品牌,推动我省藏区现代农牧业不断向前发展。
文化生态旅游业是兴藏富民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是藏区科学发展跨越提升的主要动力。文化生态旅游业是我省藏区潜力最大、优势最明显的强区富民支柱产业,省内的世界级、国家级旅游资源大多分布在藏区。藏羌民族文化浓郁多姿,历史传统文化厚重独特,高原生态风光雄奇俊秀,“民族文化”和“高原生态”交相辉映,是助推四川藏区旅游业发展的强大优势和金字招牌,蕴藏着十分巨大的发展潜能。做大做强做靓藏区旅游业,是让世界了解藏区、让藏区走向世界,促进藏区跨越发展的科学选择,要作为藏区加快发展、改善民生、扩大开放的着力重点来抓。目前,四川藏区以九寨、黄龙、四姑娘山、海螺沟、稻城—亚丁等精品旅游景区为核心,初步建起了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体系和旅游品牌,形成了集高原特色、民族文化、生态休闲于一体的旅游发展新格局。但是,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人才缺乏、体制机制不畅、投入不足等突出问题,制约着四川藏区旅游业加快发展。破除旅游业发展瓶颈制约,要求我们大力实施旅游带动战略,确立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定位,在提升藏区旅游发展规划水平上下功夫,在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上下功夫,在打造重点旅游景区和线路上下功夫,在做靓“高原生态”和“民族文化”两大特色品牌上下功夫。省委对藏区实施总体战略的决策部署,抓住了制约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有利于突出民族地区特色,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建设世界级国际旅游目的地,真正能够把文化生态旅游打造成藏区富民惠民的“民生产业”、对外交流的“窗口产业”、团结稳定的“和谐产业”。
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是兴藏富民的先决条件,是藏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四川藏区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和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安全地位极其重要。没有四川藏区的生态安全,就没有全省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就丧失了藏区发展的基础和优势。近年来,四川坚持不懈抓好藏区天然林保护、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持续加强草场建设、湿地保护和农牧区环境保护,切实巩固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工程成果,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功能初步显现。但是,藏区草原退化、鼠虫害化、沙化日益加剧,高原沼泽湿地萎缩退化趋势明显,水土流失严重,地质灾害频发,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生态安全建设与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对四川藏区来讲,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关键要树立“抓生态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把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放在优先位置,在农牧业和旅游业发展、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过程中,强化生态环保约束,维护藏区群众利益,形成生态建设合力,使生态优势转化为藏区发展竞争优势,不断提升藏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省委对藏区实施总体战略的决策部署,落实了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要求,把生态环境约束变成了转型提升动力,生态环保理念由“被动保护”转变为“主动建设”,必将加快长江、黄河上游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实现生态与生产互动发展,增添藏区高原生态广阔雄奇、壮丽迷人的风采。
科学开发资源是兴藏富民的重要手段,是藏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内在优势。四川藏区资源富集,特别是矿产资源和水能资源十分丰富。资源开发的利益冲动,生态环保的巨大压力,群众致富的强烈愿望,共同决定了四川藏区资源开发必须坚持科学、合理、适度的原则。这关系着藏区跨越发展,关系着民生事业进步,关系着生态屏障建设。一直以来,资源开发水平低下,开发模式粗放落后,生态环境补偿等体制机制性障碍依然存在,导致“富资源、弱产业、穷经济”和“富饶而贫困”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四川藏区深入实施总体战略,就必须以转型提升为突破口,探索建立科学、合理、适度开发资源的新模式,从体制机制上确保地方和群众直接受益、长期受益,走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省委对藏区实施总体战略的部署,正确处理了开发与保护、民生与经济的关系,有利于避免乱开发资源和破坏性开发资源,有利于把资源开发的收益转化为地方经济的持续增长,转化为群众收入的不断提高,真正发挥 “带动一方发展、富裕一方百姓、保护一方环境”的作用,实现藏区资源开发方式的根本转变。
基础设施建设是兴藏富民的重要支撑,是藏区改善跨越发展条件的重中之重。拥有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才能有效支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四川藏区地域辽阔,资源分布分散,路网密度和通达里程远远落后于西藏和其他藏区,电力能源、水利设施建设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生活需要,城镇和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突出,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庞大而艰巨。近几年来,四川坚持以交通、水利、电力、城镇等为重点,大力加强进出藏区大通道、水利能源大工程建设,成兰铁路、川藏铁路成都至雅安段,汶川至马尔康高速公路、雅安至康定高速公路,国省干道扩建,九黄机场三期扩建、红原机场、稻城—亚丁机场等一大批交通项目实施正如火如荼展开,藏区骨干水利、骨干电网建设和改造工程全面推进,一大批民族风情浓郁的特色城镇和农牧民新村镶嵌在广袤的藏区高原,藏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藏区实施总体战略的基础条件日趋成熟。按照省委对藏区实施总体战略的决策部署,全面规划和及时启动实施一批交通、水利、生态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抓住了推动藏区发展的“牛鼻子”,体现了抢抓机遇、攻坚克难,推动藏区突破性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必将极大地改善藏区生产生活条件,奠基四川藏区发展的跨越之路。
推进“两个集聚”是兴藏富民的时代要求,是藏区促进生产生活方式深刻变革的现实选择。引导和带动人口向城镇集聚、向农牧民新村集聚,是四川藏区推进城镇化、支撑工业化的科学选择,是改善藏区各族群众民生事业发展条件的有效方法。发展滞后的客观现实,限制开发的区位特点,既要求四川藏区把加快发展作为根本取向,更要求在加快发展中突出特色和优势,以“两个集聚”科学推进城镇化进程,避免不讲条件盲目发展城市,提升城镇对现代农牧业和文化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承载能力,实现藏区人口布局与生产力布局相统一,实现发展为民的根本目的。近年来,四川在藏区实施了“9+3”免费教育计划、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暨帐篷新生活行动、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等 “三大民生工程”,基本实现了“家家有固定房、户户有新帐篷、村村有活动中心”的目标,3万多名藏区青少年跨入了接受更高现代教育的知识殿堂,藏区群众缺医少药的状况得到了积极改善。省委对藏区实施总体战略的部署,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优先位置,采取的充分扩大就业,大力促进农牧民增收,加大力度实施藏区重点民生工程,发展民生经济,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等一系列措施,必将促进藏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跨越百年的变革,不断满足藏区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省委为四川藏区实施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确定的“六大举措”,是时代使命与藏区实际的密切结合,为藏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找到了主路径,启动了主引擎,吹响了藏区打赢发展翻身仗的雄壮号角,掀开了推动藏区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大幕。随着省委“7+20”对口支援藏区等一系列政策举措的实施,四川藏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加速发展机遇期。只要我们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奋发图强,抢抓机遇,坚决按照省委确定的思路一心一意谋发展,四川藏区必将实现跨越发展的千年梦想和社会的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