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人

三十年时间,九寨沟培育了一个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形成了一个响当当的金字招牌,资源独特是根本,九寨人的奋斗是基础。

九寨管理局正式职工和临时工加起来约八百人,大九旅约八百人,就是这一千六百人,撑起了这片天地。他们工资不高但工作要求高,事务琐碎但工作强度大,高峰期没日没夜,生怕出问题。日常状况提心吊胆,生怕出事故。客人发生紧急情况,必须紧急处理;驴友擅自进山,丢失要寻找。更不用说环保、安全、山火等等。日常生活都是紧紧张张,双职工顾不上孩子是普遍情况。我不知道他们靠什么?打好这份工,只是基础,对家乡的感情是一种提升,九寨沟的荣誉感可能更加高尚。看下来,日常的管理,规范的流程,新技术的采用,全过程的监控,细节的关注,是现代运行的追求。九寨沟做到了。

还有一千二百原住民,融入其中,深得实惠,有就业,有创业,有福利,没人闹,都在关注旅游市场,也都关心旅游秩序。还有每天三四百个导游,兢兢业业为客

九寨客

今天九寨游客总数在一万三千多人,是正常流量,专门看了一下十一的拥堵地段,按往年没有问题,今年的根本还是组织化程度大幅度下降,团队和散客的比例从七比三变成了三比七。今天团队比重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秩序也正常,人人高高兴兴,个个感慨美景。

天南地北,五湖四海,南腔北调,男女老幼,何其生动的生活场景,何其和谐的旅游体验。除了中午吃饭的地点可以抽烟,其他地方一概禁烟,但我没看到一次劝阻吸烟的行为。大家照相拥挤,也都是彬彬有礼,怎么也看不出游客素质低。一个简单的道理,人少反而让,人多必然争,调整供给莫如调整需求,调整需求从时间的自主开始。

九寨沟作为顶级资源,短缺是永恒的,延时,引导,疏散,预约,网络,提前疏导,都是招数。多增加一些花样,多变换一些方式,让老百姓有更多的选择,才是长久之策。

九寨秋

第四次到九寨,此次逢金秋。九寨的秋,一点一点的走进,一天一天的变化,一处一处的点染。沟口还是夏景,沟内便是初秋,越往里走,秋色越浓。

九寨的秋,是斑斓的,蓝天,碧水,黄叶,红桦,绿草,突然一个地方争秋,几树红叶冒出来,都在秋阳之下灿烂着,精彩着。九寨的秋,是有层次的,红显五色,黄耀五色,绿分五色,层层叠叠,艳在水边,攀到山巅。又混杂在一起,各靓各的,谁也不挡谁。九寨的秋,是山水之秋,秋山宁静,秋水明净,大山大水之间,感受大秋,山巅已有积雪,山间一片苍翠,山脚红黄交织,山底清水奔腾。红色厚重,黄色明亮,绿色飘逸,大自然用色彩也奏出一首交响曲。

赞美秋天,秋是收获的季节。向往秋天,秋的内涵更加丰富。尊重秋天,就像尊重中年一样。欣赏秋天,无数的美景,带着无数的梦境,汇聚到九寨。今年的黄金周,被讥讽为黄金粥,现在,九寨正在开展黄金月,向往能够给人黄金般的感受。

九寨水

九寨之水,天下一绝。一在水质澄澈,海子皆清,溪流都澈,就连芦苇湿地,也是一眼到底。二在水量充沛,哪里来的这么多的水?一山之隔,就是荒山秃岭,唯独九寨,清水长流,滔滔不绝。三在水体丰富,诺日朗的瀑布,珍珠滩的水幕,长海的宁静,五花海的瑰丽,无穷无尽。四在水色斑斓,蓝得融入了眼睛,绿得流入了心头,彩色撞击着惊叹。水是九寨沟的灵魂,水是九寨沟的骄傲,水是九寨沟的品牌。

享受九寨的水,感念先贤,没有他们的眼光和魄力,就没有这片人间瑰宝。林业局变成了自然保护区,看树变成了看树,没有环境的保护,没有产业的转型,只会是荒山秃岭的漫延。1990年,第一次到九寨沟,岷江沿线,还能看到木排漂流。享受九寨的水,感激现在的员工,一年到头,没日没夜,保环境,保家园。现在,九寨沟周边的环境并不理想,九寨沟仍然是人类刀斧的孑遗,这片水还能坚持多久?九寨归来不看水,诚哉斯言,不要变成九寨归来看不到水。

作者简介

《前沿讲座》特邀专家,著名旅游经济和管理专家、旅游、酒店研究专家。有“中国酒店业教父”美誉,历任中国社科院财贸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政研处副处长、处长、副司长,国家旅游局旅行社饭店管理司司长,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司长、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司长、中国国内旅游协会副会长、国家旅游局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总监、全国旅游涉外饭店星级评定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全国内河游船星级评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办公室主任、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中央国家机关烹饪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国际品牌联盟中国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全球休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秘书长、中国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促进会副会长、世界休闲组织中国分会副会长等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