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以加快建设美丽四川、不断夯实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的绿色本底和阿坝州“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总体要求为指导,持续修复震后灾损创伤面植被,始终坚持统筹规划、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的原则,突出以生态林为主,乔、灌、草并举,努力有效改善灾损创伤面生态系统,为保护区灾损创伤面修复实验性飞播造林起到示范作用。

       6月12日,随着最后一架次“大疆”无人机平稳降落,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灾损生态创面修复实验性飞播造林圆满完成。本次灾损生态创面修复实验性飞播造林于6月7日启动实施,历时6天,飞行465架次,完成飞播2570亩,播撒岷江冷杉树种161kg,高丛珍珠梅树种20kg,披碱草草种392kg,牛蒡草种231kg。本次灾损生态创面修复实验性飞播造林区域涉及五花海、熊猫海、箭竹海等区域。

       为确保此次保护区内灾损生态创面修复实验性飞播造林成效,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采取了多种保障措施。一是在5月初组织开展保护区灾损生态创面修复实验性飞播造林作业设计和飞播区地面植被处理等前期准备工作,并在5月底确定了飞播造林实施方案,选定了保护区内同种草种树种“岷江冷杉、高丛珍珠梅、披碱草、牛蒡“等;二是利用无人机搭载高清摄像头对五花海、熊猫海、箭竹海等作业区域进行航拍,通过航拍获取高清图像,并制作作业区域的高清地图,详细标注出需要修复的生态创面位置、范围和地形特征等信息,严格按照“全面覆盖、避免重复、高效利用”的原则选定飞播航线,确保种子能够均匀播撒在目标区域并最大限度地提高飞播效率。三是飞播启动后,严把筛种、种子浸泡、消毒浸种、种子沥干包装储存、种子与肥料混合拌种、装种程序质量关,将混合好的种子装入无人机播种器中,并检查播种器的工作状态和播种效果,确保播种器能够均匀、准确地播撒种子,提高成活率。四是在播种区域采用卫星定位导航仪导航,实行穿梭式飞行作业,进行无人机播种,确保了飞播造林质量。五是在灾损生态创面飞播区域定期检测种子播撒、出苗、成活及生长变化情况,及时研究分析飞播造林效果。六是飞播结束后,强化日常巡查和管护,采取封山禁牧措施,确保飞播成果。

文/图:护林防火与自然保护处   审核:张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