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脊、青瓦、红檐、黄墙”的藏式风格建筑群体悄然耸立,水泥硬化村道进入村寨,户间水泥路交错相通,房屋整洁漂亮,村民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无处不展示着一个藏族村寨的新形象。
如今,随着九寨沟县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的不断推进,九寨沟县马家乡胜南新村的村民们正逐步走向建设美好新生活的春潮。
异地搬迁——“移”出幸福新生活
“现在住上了好房子,通往县城的道路也近了,每个月还享受67元的低保……”掰着手指头,胜南新村村民王水秀细数着搬迁以来全村的点滴变化。
胜南新村,全村共108户,是大骨节病患者涉及面较广的地区。以前,大部分村民居住在海拔2000多米的高半山上,人和牲畜混居在土坯房内,冬天透风,夏天漏雨,居住条件极其恶劣,村民们几乎每天都得来回地背水吃,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如今,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与支持下,胜南新村全村从外观风貌到内部装饰、从过道到屋顶、从房前到屋后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厕、改厨、改圈、改水也得到有效实施,家家户户都安装了太阳能,自来水、沼气通到了百姓家里,群众的居住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除了居住条件,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发生着变化。王水秀一家是胜南新村大骨节病患者的典型代表。她告诉记者,他们一家4口中,儿子和女儿都不同程度患有大骨节病,缺少劳动力,一家人生活非常艰难。但是自从享受了农村低保后,他们家现在每月都有几百元固定的经济来源,全家人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以前娶不到媳妇,现在儿子找了个媳妇还是广元人,两人都在外地打工。”谈及现在的生活王水秀很是感激。
不仅如此,王水秀的孙子现在在学校不但不用交学费,不愁吃穿,每个月还能拿到国家给的生活补贴。这种“生活补助+口粮供应”的模式,让病区儿童在家和在学校的生活得到了全面保障,在生长发育关键期摆脱了大骨节病的危险。
据了解,通过直接惠及病区群众粮食更换、社会保障、卫生防治、饮水安全、移民安置、异地搬迁等项目的实施,胜南新村大骨节病患者得到了有效治疗和妥善安置,最低生活得到了保障,收入大幅增加,居住环境和生活状态得到明显改善。
产业调整——百姓致富的“法宝”
记者在走访马家乡胜南新村时发现,该村房前屋后、树间林下,大多都种上了猪苓。种植户徐和成告诉记者,猪苓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的干燥菌核,三年一产,一窝能产30公斤,投资100元能翻10倍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面对病区群众经济条件落后的现象,九寨沟县在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区胜南新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了当地群众传统种植业的观念,加快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为群众增收打下了基础。
如今,猪苓产业的发展为胜南新村增添了一项富民的新兴产业。 随着猪苓价格持续走高,当地人把它称之为“地下黑金”。在春、秋二季采挖,药用价值极高,市场上供不应求。“现在除了在外打点工,我家最主要的经济收入都来源于猪苓。”徐和成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种植猪苓,徐和成算是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08年,他投入10万元,种了500多窝猪苓,三年后收益达到30万元。自己富起来了,徐和成也想让其他村民能改变传统的观念,靠猪苓增收致富。为此,去年他还专门花费了1万多元去学习猪苓的种植技术,将技术带回家。现在村里的百姓都纷纷搞起猪苓的家庭种植。
“为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农民种植猪苓,九寨沟县科技局还请来专家、农艺师和技术能手,给种植户详细讲解猪苓无性繁殖技术,现场指导栽植。”马家乡乡长告诉记者。经过几年的努力,猪苓产业在胜南新村已初具规模。
借助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春风,胜南新村村民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有滋味了,在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