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四川大学、华盛顿大学第二次科研合作报告会顺利召开
【所属类别:景区新闻】 【作者:科研处】 【添加日期:2007-6-30】 【阅读次数:1002】
2007年6月21日下午4点,九寨沟可持续发展联合实验室总结报告会在局办公楼二楼会议室召开。参会人员包括来自华盛顿大学、四川大学、九寨沟管理局(科研处、居管办、保护处)的部分人员。九寨沟管理局的参会领导包括刘静成书记、何有权副局长、丁素琴副局长、冯刚副局长、徐荣林副局长和黄继霈副局长,会议翻译为李亚荔。报告会由四川大学曾宗永教授和华盛顿大学汤姆辛克利(Tom Hinckley)教授主持。冯刚副局长代表管理局致词。 报告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地质学(geology)、考古学(archaeology)、人类学和社会科学(anthropology and social)、生态学(ecology)。 地质学部分报告题目为《九寨沟的阶状台地》,来自华大的韩爱雯(Amanda Henck)作为主讲人。报告中用Quickbird的图片和GIS的手段对地貌进行了描述,对阶状台地分布(主要在村落附近)、地层的现状(都有黄土和山崩的沉淀)、形状(长宽高均不相同,植被分布也不同)进行了介绍,并认为其形成原因为伐木之后森林植被被破坏后,山崩的作用。 考古学部分报告由华大的詹姆士泰勒(James Taylor)和川大的吕红亮进行报告。此次考古的目的为:1、寻找可能的考古遗址;2、对遗址的生态、经济进行发掘;3、跨越国界和结合多学科的考察;4、提升九寨沟管理局人员考古素质。考古的重要性体现在:1、重建历史;2、增加对人地关系互动的了解;3为保护区提供新的收入机会;4、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供保护依据。在这次考古中,最重要的成果是“阿梢垴”遗址的发现,位于顾哇、尖盘台地的阿梢垴遗址,有约0.5平方米,2-4米厚的文化堆积,出土的文物判断其为3千年以前的遗志,该遗址是九寨沟第一个史前遗址,它提供了近3千年来人类和九寨沟互动的证据。对该遗址的地质学研究也将陈述地质历史,这些材料对保护区对游客的展示也有用。同时提高了九寨沟对文化的管理知识;将引起媒体的广泛注意。后续行为将包括:年代的测定(光释光测年、热释光测年、碳14测年:测定碳、骨头木头、陶片等)、08年对该地进行雷达探测。但目前该遗址发掘面临的难点有以下几点:人为和自然的双重破坏威胁、外国人参加考古合作较难、目前资金支持较少。最后建议:建立保护措施(建立阿梢垴、亚拉遗址保护范围标志、申请进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体系、实施多学科联合的考古试掘),对遗址发掘和测绘不可超过总面积的20%。 人类学和社会科学部分报告题目为《传统文化和本地经济》,报告人为来自华大的罗丽莎(Alicia Robbins)。报告中提到这次科研合作人类学和社会科学的工作目标有5个,分别为继续去年工作、学习人类-景观相互作用、学习传统知识、标志人类学学习方法、Ramsar – 国际湿地公约。采取的主要工作方式为访问和收集数据,涉及到的问题包括环境随时间的变化、建立公园以前实行的传统管理、公园中的居民数、就业率和外向流动人数等数据在时间上的变化、资源保护,林业,农业,其他经济活动政策的实行及其影响。收集了九寨沟农业中重要的物种、火和水的使用、林业的变化、人口和就业的变化等资料。最后建议九寨沟继续发展传统生态知识和开展保护的项目、继续发展公园中的传统生态知识并开展保护的项目、发展基于本地传统艺术和手工的产品、继续收集居民统计、鼓励与之相关题目的长期研究。 生态学的研究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涉及到箭竹生态、植被监测、土壤和湿地生态。 箭竹生态由川大的张聪主讲,主要内容为岷山山系箭竹的生长情况及生物量测定。 植被监测的题目为《群落生态学-永久样方》,由华大的萝伦尔金森(Lauren Urgenson)主讲,马子驭翻译。植被监测的主要内容为在九寨沟选择了15个可能样地、记录了大概植被,而后选择其中4个作为永久样地(每个的面积为20m*50m),对其进行植被纪录,涉及到物种丰富度、多度(盖度)、物种组成等几个项目。此次植被监测的主要目的为1、评估样方目前的类型2、测试取样方法3、在永久样方中收集最初数据。在最后得出结论结论:1、长期对植物的监测对管理和生物多样性很重要2、不同的植被类型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是重要的。 土壤由川大的胡欣欣主讲,土壤收集点主要在植被监测的样方周围。土壤监测的目的为确定样地土壤的结构和性质、理解样地土壤和植被的关系。4个永久样地的共16个土壤采集点被监测。不同类型的采集点土壤差异性较大。在最后建议我们进一步研究九寨沟试验样地土壤和植被的关系。 湿地生态题目为《九寨沟湿地考察纪要》,由川大的易成波主讲。主要目的有两点,1、确定九寨沟湿地类型、分布、面积;2、为九寨沟加入拉姆萨湿地公约提供基础数据。研究方法为首先判断湿地类型,然后利用GPS将各种类型湿地进行定位,在分辨率2.4m的Quickbird底图上作图并计算其面积。之后设立20m×20m湿地样方,记录其植被分布。九寨沟湿地类型分为:森林湿地、灌丛湿地、草甸湿地、沼泽湿地、季节性湿地、湖泊湿地。其中灌木湿地最大。在最后给出建议1、设定永久性样地,监测湿地变化;2、对湿地功能进行进一步的研究;3、分析生物多样性对湿地结构和功能的影响;4、深入分析人类活动(特别是旅游开发)对湿地的影响。 之后,由曾宗永教授和汤姆辛克利教授一起总结陈词,说明联合研究和多学科研究的价值所在,以草地工作为例说明各学科如何综合在九寨沟进行工作。并对未来的合作工作进行了展望和提出了部分目前未解决的问题。 最后,汇总演示了两周来联合工作的工作照片。 此次科研合作是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四川大学、华盛顿大学第二次科研合作,参加的人员包括:九寨沟管理局科研处所有员工,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的部分师生,华盛顿大学森林生态学学院、人类学学院的部分师生。该次研究合作的最终报告将于年内分别由华盛顿大学和川大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