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关于
推进九寨沟地震灾区科学重建绿色发展
加快建设美丽新九寨的决定
(2017年12月8日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进九寨沟地震灾区科学重建、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美丽新九寨,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体会议进行了深入研究,作出如下决定。
一、充分认识灾后恢复重建重大意义
九寨沟地震是继汶川特大地震、芦山强烈地震之后,我省遭遇的又一次强烈地震,具有破坏大、损失大、影响大和衍生灾害严重的特点。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作出批示,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迅速响应、给予支持,为夺取抗震救灾重大胜利提供了坚强保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各方面大力支持下,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灾区干部群众,最短时间启动应急响应,争分夺秒开展人员搜救,全力以赴抢救伤员,及时有序疏散转移游客和外来务工人员,积极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千方百计抢通保通道路,多措并举恢复灾区秩序,众志成城与自然灾害进行了顽强斗争,奋力夺取了抗震救灾的重大胜利。抗震救灾工作转入过渡安置和灾后恢复重建阶段之后,省委、省政府对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及时研究部署,扎实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地震发生3个月即全面启动灾后恢复重建。
推进九寨沟地震灾区科学重建、绿色发展,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的重大举措,是加快建设美丽新九寨的必然要求,事关灾区长远发展和群众长远生计,事关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事关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地震灾区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自然保护地分布集中,特别是世界自然遗产地遭受地震破坏在国内尚属首例,推进灾区科学重建、绿色发展,有利于保护提升世界自然遗产价值。地震灾区属深度贫困地区,基础条件薄弱,经济发展滞后,交通、产业、教育、卫生等短板尤为突出,推进灾区科学重建、绿色发展,有利于推动灾区加快发展、群众脱贫奔康。地震灾区地处高原藏区,“稳藏必先安康”战略地位重要,推进灾区科学重建、绿色发展,有利于恢复和保持灾区正常社会秩序、维护藏区稳定和民族团结。地震灾区十年内叠遭两次强烈地震,对灾区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旅游业发展影响大,推进灾区科学重建、绿色发展,有利于灾区产业提档升级、实现长远发展。
二、准确把握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决策部署,充分运用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成功经验,紧扣灾区实际,针对受灾特点,坚持和发展恢复重建新路,注重恢复重建与生态环境保护、旅游产业提档升级、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族文化传承、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相结合,突出生态环境修复保护、地质灾害防治、景区恢复提升和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重建、城乡住房恢复重建等重点,推进科学重建、绿色重建、人文重建、阳光重建,探索世界自然遗产抢救修复、恢复保护、发展提升的新模式,整体提升灾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加快建设美丽新九寨。
(二)基本原则
——尊重自然、生态优先。牢固树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灾后恢复重建全过程,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严守生态资源消耗上线、环境质量底线和生态保护红线,推进生态系统修复,维护生态本底。
——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灾区群众的期待和安危冷暖体现到每一项工作中,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重建成果的最终标准,优先实施民生重建项目,全面提升灾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增强灾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底线思维、保证安全。牢固树立“防范胜于救灾”理念,强化全民防灾抗灾意识和全域旅游安全意识,着力提升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有效防治地质灾害,严格执行抗震设防标准和建设技术规范,确保重建工程质量,保障灾区群众和景区游客安全。
——因地制宜、科学重建。统筹恢复重建与发展提升,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严格落实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专项实施方案,科学合理确定重建规模、方式、时序。严格按照生态保护区、旅游产业集聚区、农牧业发展区、人口聚居区的功能定位,优化城镇和产业布局,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促进灾区可持续发展。
——创新机制、强化保障。探索创新灾后恢复重建体制机制,推进依法重建,充分发挥灾区主体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多渠道筹措重建资金,更加注重运用市场化办法引导社会各界力量参与重建,形成推进灾后恢复重建的强大合力。
(三)主要目标。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任务,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吸引力显著增强,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新样板,努力把灾区建成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推进民族地区绿色发展脱贫奔康的典范,早日向世人重新展现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的独特魅力,奋力夺取灾后恢复重建全面胜利,灾区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恢复并超过震前水平,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生态环境自然美丽。世界自然遗产地位更加巩固,探索形成修复保护新模式。自然生态系统逐步恢复,生物多样性维系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功能作用有效发挥。
——灾害防治安全有效。隐患排查、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常态化,重点区域地质灾害得以积极治理、合理避让,城乡房屋建筑和基础设施抗震能力提高,保险意识明显增强,风险防范和损失补偿等作用有效发挥,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全面提高。
——旅游服务整体提升。旅游设施全面恢复,旅游业态更加丰富,服务功能更加完善,游客观光休闲的安全感、便捷性、舒适度显著增强,国际生态旅游魅力小镇基本建成,多元化现代旅游服务体系和全域旅游格局逐步形成。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城乡住房恢复重建加快完成,民族特色和地域风貌充分体现,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就业创业条件和宜居宜业宜游环境不断优化,群众生活品质持续提高。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相互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相互协调,绿色经济体系加快构建,生态环境有效保护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初步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三、科学推进生态环境修复保护
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最大程度恢复灾区自然生态功能。
(四)突出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修复保护。按照《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要求,保护和维护好自然遗产地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深入研究论证和制定详细方案,实施诺日朗瀑布、火花海等遗产点的动态监测与保育。坚持环境友好、影响最小原则,探索灾后世界自然遗产地质、水文、景观、生态等修复保护新技术新机制。鼓励设立科研科普基地,开展地质活动、生态环境、物种保护等方面的研究观测。
(五)着力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加强震损林草湿地恢复和珍稀濒危动物栖息地修复,实施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增强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功能。修复大熊猫基因交流走廊带,加大川金丝猴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和麦吊云杉等珍稀野生植物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
(六)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合理布设野外监测站点,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整合各类监测系统,建设生态综合监测平台,提高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完善灾区环境监测设施,开展水、大气等环境质量监测。
四、全面推进地质灾害防治
把地质灾害防治作为生命工程贯穿灾后恢复重建全过程,坚持预防为主、分类施策、合理避让、重点整治,强化综合防治,保护灾区群众和游客生命财产安全。
(七)加强地质灾害排查和危险性评估。建立多层次专业化调查排查制度,开展九寨沟景区、漳扎镇和旅游公路沿线等区域精细化详查,充分运用航空遥感、测绘地理信息等先进技术,动态发现、核查、判识地质灾害隐患,为灾后恢复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八)推进地质灾害综合整治。对人口聚集区等重点场所和重要公路沿线的地质灾害点,实施综合治理、排危除险;对已查明险情重且不宜采取工程治理的地质灾害威胁区实施避险搬迁,合理避让活动断裂带、地质灾害隐患点和行洪通道;对新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及时动态纳入防治方案,采取措施分类整治。
(九)强化监测预警和应急保障。完善上下联动、群专结合的监测预警体系,加强气象、地震等预测预报,提升应急灾情信息快速获取与分析能力,建设疏散救援通道、应急避难场所,健全应急综合指挥体系,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高应急处置、受灾群众救助及生活保障水平。
五、持续推进景区恢复提升和产业发展
围绕保护世界自然遗产、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高水平推动景区恢复提升和产业融合发展,把灾后恢复重建的过程变为自然价值恢复提升的过程、产业发展提档升级的过程、灾区群众脱贫奔康的过程。
(十)加快恢复提升九寨沟景区。科学有序开展核心景观保护性修复,优先做好景点周边地质灾害隐患整治,完善提升景区内部道路、栈道、厕所、安全防护等旅游基础设施,加快恢复和提升接待功能。充分发挥景区旅游资源潜力,丰富多样化景观景点,赋予更多新的内涵和价值。科学评估景区承载能力,创新景区运营管理机制,提升旅游服务管理水平。
(十一)高水平打造国际生态旅游魅力小镇。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规划建设漳扎镇,提升高品质、高端化服务能力,注重风貌打造、文化传承,促进酒店餐饮、文化演艺、健康管理、商贸流通等产业提档升级,展现集世界自然遗产保护、自然生态观光、民族风情体验于一体的独特魅力。同步推进南坪镇、川主寺镇、进安镇等旅游小镇建设,提供多样化多层次公共服务,满足居民和游客需要。
(十二)大力推进大九寨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设。深度挖掘大九寨旅游资源,培育旅游新业态,适度开发新景区,推动景点旅游向串珠式全域旅游转变,促进旅游景观全域优化、服务供给全域配套、景区治理全域覆盖、相关产业全域联动、发展成果全民共享。搭建智慧旅游综合管理平台,提升旅游服务和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强大九寨旅游营销和形象塑造,提振旅游市场信心。
(十三)积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以旅游业为牵引,促进产业多元交叉、协同创新,带动灾区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发展农牧业等优势特色产业。大力推进农旅融合、文旅融合、商旅融合,提升发展精品旅游民宿,培育发展民族特色手工艺品制造,打造“净土阿坝”等特色品牌。支持成阿、德阿等飞地园区建设。
六、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重建
统筹考虑恢复重建和发展提升需要,建设一批重点交通设施、能源水利通信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全面提升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发展支撑保障能力。
(十四)恢复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功能。聚焦提升通达性安全性,尽快完成受损道路、桥涵修复,消除安全隐患,全力打造灾后重建川九路新示范工程,增强生命通道保障能力。加快建设成都至兰州(黄胜关)铁路及汶川至马尔康、绵阳至九寨沟高速公路,实施九黄机场改扩建工程,规划建设通用航空机场,推进铁路、高速公路与九寨沟景区的有效衔接,构建综合立体交通体系。
(十五)加快完善能源水利通信设施。恢复受损电网设施,加快景区供电系统改造升级,打造110千伏骨干电网,提高能源保障能力。修复受损灌溉设施,加强流域综合治理,提高重点城镇和人口聚居区的防洪能力,完善水利基础设施。恢复和维护好重点区域通信基础设施,健全应急通信综合支撑体系,提升通信服务水平。
(十六)着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以漳扎镇小学为重点加快校舍恢复重建和维修加固,恢复提升九寨沟国际旅游应急医疗保障中心等医疗卫生机构设施和功能,加强师资力量和医务人员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灾区学校、医院软硬件水平。建立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完善文化体育设施,修缮宗教场所。加强灾区社会治理,全面排查化解涉灾矛盾纠纷,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七、加快推进城乡住房及配套设施恢复重建
结合新型城镇化、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藏区新居建设、避险搬迁、易地扶贫搬迁等,统筹推进城乡住房重建,合理布局,严格执行抗震设防标准和建设技术规范,让灾区群众住上安全、舒适、实用的房屋,整体提升灾区城乡面貌。
(十七)因地制宜推进农村住房重建。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生态优势,突出地域特色和民族风貌,建设绿色乡村和生态家园。采取统规统建、统规联建、统规自建等方式,推广“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模式,做到安全宜居、经济适用,方便生产生活。
(十八)规范有序推进城镇住房重建。根据评估鉴定结果分类实施,对损坏不严重、能够居住的房屋,加快维修加固;对损坏严重、确需重建的房屋,实施原址重建或异地重建。按照城镇总体规划,注重功能布局和风貌特色,与城中村、棚户区、老城区改造结合起来,推行绿色、节能、节材、环保技术。
(十九)完善提升城乡配套设施。优先恢复受损城镇道路、桥梁和公共交通系统,统筹布局建设市政管线,加快推进“厕所革命”,配套建设住房公共建筑与附属室外场地,合理设置应急避难场所和避灾通道,全面提升市政设施功能。加快恢复受损乡村道路,增强灾区群众饮水安全保障能力,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和广电通信网络全覆盖,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传统村镇保护。
八、落实完善灾后恢复重建保障措施
灾后恢复重建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在规划实施、政策落实、资金筹措、项目管理、机制创新等方面,构建强有力的支撑保障。
(二十)加强规划引领和政策支持。坚持规划刚性,按照“8·8”九寨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及专项实施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分类细化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列出清单、挂图作战,坚决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认真落实财政、税收、金融、保险、土地、产业扶持等重建支持政策,加强衔接沟通、协同配合、宣传解读,形成政策合力,充分发挥政策效应。
(二十一)加强项目管理和资金保障。抓紧开展重建项目前期工作,加强项目设计方案论证,适当下放重建项目审批权限,优化项目审批流程,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和竣工验收制,实行工程回访和质量保修制度,建立重大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制定实施重建规划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省财政统筹中央和省级相关资金支持灾后恢复重建,灾区政府通过调整支出结构集中财力用于灾后恢复重建,发挥好财政资金引导放大作用,鼓励引导社会资金参与,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银行贷款、地方政府债券、产业引导基金、对口帮扶、社会捐赠等方式,多渠道筹措重建资金,保障重建资金需求。
(二十二)加强制度完善和机制创新。坚持和发展恢复重建新路,大胆探索、锐意创新,创造性地运用高效顺畅的组织指挥机制、科学合理的规划衔接机制、多元筹措的资金保障机制、齐抓共管的工作落实机制、合力攻坚的社会支持机制、民主自治的群众参与机制、精准到位的对口帮扶机制、规范长效的项目运营机制、公开透明的监督管理机制、坚强有力的党建工作机制,不断破解重建发展难题,提高重建质量和效率。
九、切实加强灾后恢复重建组织实施
要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增强“四个意识”,把九寨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作为全省的一项重大任务、作为阿坝州及各受灾县的中心任务来抓,始终以“三严三实”精神攻坚克难、拼搏实干,科学有序高效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二十三)加强组织领导。贯彻中央灾后恢复重建新路精神,实行省统筹指导、灾区州县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体制机制,层层落实责任。省重建委负责牵头抓总、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研究解决重建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省重建办负责协调督促,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推动省重建委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各专项工作组密切配合、加强指导,推动重建规划目标任务落地落实;省直有关部门结合职能职责,抓好各自领域的重建工作,加强对灾区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人大、政协、统一战线、群团组织等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帮助做好灾区群众工作,助推灾后恢复重建。对口帮扶九寨沟县的成都邛崃市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扩大合作领域,帮助灾区加快恢复重建。
(二十四)落实主体责任。灾区州县党委、政府作为灾后恢复重建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切实抓好项目建设、资金统筹、政策实施、监督检查等各方面工作,扎实有效推进灾后恢复重建。灾区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要把重建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把主要精力放在重建第一线,履职尽责、率先垂范。基层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勇挑重担、超常付出,带领灾区群众打赢恢复重建和脱贫摘帽硬仗。
(二十五)严格监督检查。加强监督检查和跟踪审计,确保重建项目严格履行基本建设程序、重建资金按照规定专款专用、重建物资安排使用规范合理。抓住腐败易发多发环节开展专项检查,对涉及灾后恢复重建的违纪违法行为零容忍,定期公布典型案例和审计结果,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确保阳光重建、廉洁重建。
(二十六)激发群众参与。加强舆论引导,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大力宣传恢复重建先进典型,凝聚正能量,展示灾区干部群众良好精神风貌,展示九寨依然美丽、四川依然安全的整体形象。组织引导灾区群众发扬主人翁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等不靠、感恩奋进,发挥主体作用、优化组织方式,积极参与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用勤劳双手创造幸福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