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沟因沟内有九个藏族村寨而得名。原始古朴的村寨散落在绿树环抱的群山之中,显得更加古老、宁静。一个民族的建筑文化总是和它的生存环境、生命繁衍息息相关,显示着人类文化学和地域文化学的色彩。九寨沟,平均海拔在2500米左右,属于寒温带地区,所以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在这里的传统的建筑大都为木结构。
建筑
九寨沟因沟内有九个藏族村寨而得名。原始古朴的村寨散落在绿树环抱的群山之中,显得更加古老、宁静。一个民族的建筑文化总是和它的生存环境、生命繁衍息息相关,显示着人类文化学和地域文化学的色彩。九寨沟,平均海拔在 2500 米 左右,属于寒温带地区,所以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在这里的传统的建筑大都为木结构。
按藏族的传统习惯,木楼一般为三层,底层关牲畜(也有另外设计土房的)及储藏土豆、萝卜等根类蔬菜。第二层为家人和神灵菩萨共同居住用,重要物品也存放在第二层。第三层为储藏粮食、草料及竹、木质农具等。随着生活的改善,人畜共居的建筑已被淘汰。代之而起的是一楼一底的建筑,卫生环境也大大改善了。
藏寨木楼
按藏族的传统习惯,木楼一般为三层,底层关牲畜(也有另外设计土房的)及储藏土豆、萝卜等根类蔬菜。第二层为家人和神灵菩萨共同居住用,重要物品也存放在第二层。第三层为储藏粮食、草料及竹、木质农具等。随着生活的改善,人畜共居的建筑已被淘汰。代之而起的是一楼一底的建筑,卫生环境也大大改善了。
九寨沟民居都非常讲究,新居尚未建成,房主人就请来画师,在墙壁、门框、房梁上画个不停。他们将各式各样的保护神画在墙壁上,以保佑他们全家平安。在他们家里,户户都有经轮、佛龛。每天清晨,当家女主人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 : 洗脸洗手之后,为佛主敬香,将经轮摇转,祝家人在生生死死的轮回中永远吉祥。
九寨沟藏族同胞家里,大都以厨房为中心,正前方供有佛龛,有的兼用放置碗橱、家庭的宝物、法器等等。中心以灶台为界,入口的左方,为女宾席列,右方和正前方为男宾席列。按传统的习惯,男女皆应分席而坐,否则就是对主人的不恭,而且还应当按照尊卑长幼的顺序,老人们应当坐在最前面。
服饰
        藏族服装的基本特点是肥腰、长袖、大襟,节日盛装大都有皮毛装饰,颜色因受宗教文化影响,白色、黄色、红色成为他们服饰的主要颜色。藏装主要由藏袍、藏式衬衫组成。 
藏袍
        藏袍是又宽又大的袍子,一般比人身高还长,穿的时候可有一套复杂的程序,男子钻进袍子里,将袍子高高地提起,让下摆垂到膝盖附近,然后再在腰部系上一根腰带。藏袍通常只穿左手,右肩露在外面好干活,天气热时,他们也把双肩露在外面,而且还将衣领部分拉到上半身,这时的藏族男子就显得更加的英俊潇洒。女袍的穿法与男式大都相同,不过它们的下摆总要放在脚背上。
藏式衬衫 
        藏式衬衫的特点是左肩大,右肩小,右腋下有纽扣或用有色布做成的飘带,穿着时结上扣子或系上飘带就行了。藏式衬衫男人以白色为主,女人大多以印花绸布居多,一般来说男式衬衫高领,女衬衫是翻领,衣袖比一般的衣袖都长。 

首饰
        九寨沟人极讲究头饰、胸饰、手饰、腰间的佩戴和脚上的鞋。每逢盛大的节日,她们头上的装饰可不一般,头顶上有巴珠、发辫上挂银币、耳朵上带大环、整个头上光闪闪、亮堂堂、一派富丽景象,穿着华丽的少女们总是惹得那些未婚小伙儿们直瞪瞪地盯着她们看。
        不管男人或女人,他们脖子上都喜欢挂项链,手腕手指上要带镯子、戒子,女人的背上垂挂各种金属币、宝石,男人的腰间常有腰刀、烟壶、项扣、银圆等装饰品。
藏族男人戴的帽子样式很多,一般很常见的是薄呢礼帽。上世纪中叶,西方的礼帽传到藏区,不久这种帽子就为藏族所接受。 
        藏族穿的鞋也同样令人感兴趣,无论男式或女式,外观上均象舞台上古装戏里文官武将穿的靴。
        藏族服装在追求适用的同时,又追求华美、富丽的风格。藏民族往往把服饰作为显示财富和美的象征,有时一个人身上华丽的装饰和佩戴价值上万甚至数十万元。 
        简易发辫就是将长头发编成一根或两根辫子,有时盘在头上,有时掉在后背。而多发辫的大多为中老年妇女,她们一般是 20 - 30 天洗一次头,每洗一次头就相约几个好朋友来帮忙,一边聊天,一边精心地编织着发辫,悠然自得。如遇天冷,她们还会戴上各式各样的小圆帽。

        中国的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中国的藏乡是歌舞的故乡。藏族同胞不但节日唱歌,劳动唱歌,祈神唱歌,而且日常生活也离不开唱歌:喝酒时有酒歌,打茶时有茶歌,走路时有路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位藏族人的人生旅途都有歌声来陪伴,都有舞蹈来相随。九寨沟的水一年四季欢唱不停,九寨沟的山春夏秋冬都在低吟不止,九寨沟的树不分昼夜

都在飘飘起舞,九寨沟的鸟不分晨昏婉转悠鸣。就是这歌舞环境孕育了九寨沟人的活泼天性,再加上祖先留下的能歌善舞的遗传基因,人们一到这里就落进了歌舞的旋涡。 

        歌舞:中国的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中国的藏乡是歌舞的故乡。藏族同胞不但节日唱歌,劳动唱歌,祈神唱歌,而且日常生活也离不开唱歌:喝酒时有酒歌,打茶时有茶歌,走路时有路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位藏族人的人生旅途都有歌声来陪伴,都有舞蹈来相随。九寨沟的水一年四季欢唱不停,九寨沟的山春夏秋冬都在低吟不止,九寨沟的树不分昼夜都在飘飘起舞,九寨沟的鸟不分晨昏婉转悠鸣。就是这歌舞环境孕育了九寨沟人的活泼天性,再加上祖先留下的能歌善舞的遗传基因,人们一到这里就落进了歌舞的旋涡。

        劝酒:到九寨沟作客的人们常会遇到劝酒。藏族人家家户户都有浓度很低又香又甜的青稞酒,喝酒时,主人端起斟满的酒,先用中指蘸酒向上一弹,向下一弹,向中一弹,分别表示敬天、敬地、敬父母,然后请客人一同干杯。如果客人过于客气,不喝或者是少喝,主人就会端起酒杯,唱起劝酒歌来。

       山歌:山歌音调高昂、优雅、豪放,具有高原博大、宽广的自然特点和强烈的民族生活气息。特别是其中的对歌,它是九寨沟人最乐意参加的一种娱乐形式,走路的时候前一拨与后一拨对,这个村和那个村也可以对,男人和女人对,曲调各异,丰富多彩。

       劳动:九寨沟人在劳动中也唱歌,甚至与舞蹈动作相配合,歌声使劳动具有了节奏。在放牧、种地,盖房,甚至做家务时都有不同风韵的歌声相配合。九寨沟成为国际级的旅游景区后,当地的居民都退耕还林,不再种地、放牧了,但他们在接待游客时也还是以歌声相陪。

       竹笛:是男性青年随身携带的乐器。由箭竹制成,吹奏时可变调,音质高昂清纯、悦耳动听,在九寨沟的山林湖泊都可以听到这种具有浓郁藏族特色的笛声。

        竹口弦:是妇女常用和随身携带的一种竹乐器,是男性制作后送给恋人或情人的礼品。竹口弦音调婉柔,长约8厘米左右,外有精制的竹套,表面有精心雕刻的装饰图案,是乐器又是装饰品。

        锅庄:九寨沟最流行的舞蹈是锅庄。据藏文历史记载,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前后,藏族各地就十分盛行歌舞。藏族人最先的舞蹈就是围绕篝火跳圆圈舞,这种旋转不停的舞蹈,伴随着这个民族走过了无穷无尽的岁月。
锅庄通常分为寺庙锅庄、牧区锅庄和农区锅庄。寺庙锅庄通常在寺院宗教节日,或迎送大活佛的时候跳,这种锅庄庄严隆重,充满宗教气息,是信徒们为了来世幸福而献给神灵活佛的。而牧区锅庄和农区锅庄,则热烈奔放,充满自豪。每逢节日,男性着肥大统裤,如雄鹰展翅,女性脱掉右臂,抛袖于身后,飘逸洒脱,他们围着圆圈洒手、踏步、踢脚,有时直跳到通宵达旦。
九寨沟人跳锅庄不仅自已跳,而且还热情相邀游人一起跳,跳锅庄的队伍时而牵着手成圆圈,时而跌脚跳成圆盘,时而成蜗牛状,层层叠叠,围成一团,跳得高兴的时候,踢脚声、吆喝声将锅庄推向高潮。九寨沟的锅庄能让所有人跳出青春,跳出豪迈,跳出浓郁的民族色彩,也跳出强烈的时代气息。

        藏戏:藏戏也是藏族文化中的另一种广场歌舞形式,它是以演员带上面具表演为显著特征的。相传它是15世纪著名行僧唐东杰布所创。唐东杰布云游西藏时,深深感受到江河阻拦给人们带来的不便,便立誓要在每条河流上架设铁索桥。他汇同在西藏结识的7个能歌善舞的兄妹,一起用歌舞说唱的形式表演历史、宗教故事,劝人行善积德。藏族憎众都推崇他的义举,于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铁出铁,共同修建了铁索桥。铁索桥一座一座建起来,藏戏也因此在一个个地方传唱开了。
藏戏的面具很特别,不同的颜色有不同的代表意义。如蓝色、黑色面具代表劳动群众,红色面具代表国王,绿色面具代表王妃,黄色面具代表活佛仙人,半黑半白面具代表告秘者和女巫。在藏戏中还离不开演员扮演动物登台表演,因此藏戏中还有许多的动物面具,这些动物都被罩上了神灵的色彩,显示了藏族人的一种图腾崇拜。

        九寨最隆重的节日是阴历年的春节。早在过年前的许多天妇女们就忙开了,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贴上八宝吉祥图和守护神,愿家人在新的一年幸福、吉祥。春节期间的日程安排为除夕夜吃团圆饭。正月初一、初二家人团聚。初三开始为大众活动,他们舞龙、舞狮欢庆节日。正月
十一九寨沟内有规模盛大的春节联欢会,极其热闹。
·藏族的节庆日·

        藏历年:古时候没有藏历,人们认为桃花一开就算一个新年的开始。现在的藏历起源于公元 1027 年,从此,藏历的第一天固定为藏历年。藏历年是藏族最盛大的节日,节日期间,家家户户团聚,用吉祥如意等美好语言相互祝福。
进入藏历十二月,人们就开始做着过年的一系列准备:在盆中浸泡青稞种子,藏历初一那天把青稞苗供在佛龛上,以求在新的一年里丰收吉祥;用酥油和白面炸 " 卡赛 " 等供品;完成针线活,打扫房屋庭院。在老城区和农村,人们还要用石灰、白漆或糌粑粉在墙上画吉祥图案,有的则画蝎子避邪。藏历除夕的晚上,各家各户吃 " 古突 " (即面圪瘩)驱鬼。家庭主妇在做 " 古突 " 时,要故意包上一些东西,以测试家人在新的一年里的运气。如吃到瓷片说明好吃懒做,吃到辣椒说明嘴如刀子,吃到肉说明敬老爱幼,吃到牛粪表示经常有好运气等等。吃到什么,要当场吐出,往往引起哄堂大笑。吃完 " 古突 " 后则举行驱鬼仪式。人们把碗里留下的 " 古突 " 倒在一个陶罐里,内有一个用面团做成的 " 鬼 " 。在倒 " 古突 " 时,要说 " 剩下的都给你 " 等话语。接着,手拿一块面团,一面往自己身上四处敲打,一面说 " 带走邪气 " ,然后把面团也扔进陶罐内。驱完了身上的 " 鬼 " 再驱屋里的 " 鬼 " 。这时家里的男人拿一把禾秸用火点燃,在屋里院外熏上一圈,一边熏一边喊 " 鬼出来吧 " ,以把 " 鬼 " 赶出家门。女主人端起陶罐跟在火把后面,把 " 鬼 " 扔到十字路口,家人还要在后面燃放鞭炮。据说,之所以以把 " 鬼 " 扔在十字路口,是为了不让它找到回原宅的路。这天当夜幕降临时,拉萨城内鞭炮声四起,大街小巷皆是手持火把的 " 驱鬼人 " ,十字路口更是火光冲天。大年初一的一早,人们在民间说唱老人祝福吉祥的 " 扎嘎 " 声中(现在多用录音机播放)迎来藏历新年。这天,各家各户把祝愿吉祥如意的青稞幼苗、 " 卡赛 " (油榨果)、 " 隆过 " (羊头)、 " 切玛 " (五谷丰收斗)、各种糖果摆于佛龛或藏柜上,全家人换上新衣,坐在崭新的卡垫上,吃用人参果、酥油、糖等做的 " 吉祥饭 " 。饭后长辈端来五谷斗,每人依次抓上几粒撒向天空表示祭神,然后拈一点放进嘴里。这时长辈祝大家 " 扎西德勒 " ,晚辈回贺 " 祝你身体健康,永远幸福 " 。这一天各家基本上闭门欢聚,邻里互不走访。初二开始亲朋好友彼此走访,拜年祝贺,持续半个月。

        新年背水:除夕夜,九寨沟藏族同胞还要到海子边背水。背水的时间以各寨子的第一声鸡叫为准。当听到第一声鸡叫时,寨里人就会争先恐后地赶到水源地,先烧香泼水,然后背回新年最早的圣水,供全家人团圆饮用。

        桑烟:“桑”是藏语的译音,本义为“净”。桑烟又称熏香。桑烟的发源地在今西藏阿里地区,沿袭至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是宗教活动中的重要仪式之一。用在盟誓上,是让天神作证的意思。民间性的桑烟,更多的是为自己、家人和亲朋好友祈福。桑烟的地方是神山、神坛、神塔等。每逢吉日,村寨到处弥漫着浓郁的香味,萦绕着袅袅的桑烟。
“桑烟”一般用圆柏属植物方枝柏的细枝和叶,当地称为柏香。藏族人认为凡是不干不净的身和物都要用柏香熏陶后,才能清除秽气得到真正的清净。如搬新房,在未住进前用柏香熏,新购进的衣物还没有使用前用柏香熏,参加丧葬的人员回到屋里也要点上柏香等。藏族婚礼

       除夕夜驱鬼:在九寨沟人看来,过去一年寨里家里的某些不顺都是魔鬼作怪,他们要把鬼怪一个不留地全部消灭。驱鬼仪式是这样的:除夕下午,男人们先到海子里把小石子捞回家,晚上,由当家的男人先屋内,后屋外,一边咒骂各种鬼怪,一边用小石子在各个角落不停地打,最后把手中剩下的小石子和象征鬼怪的铁针一起埋在家门口的楼梯脚下,表示这些鬼怪永远不会再进家门。家里的鬼驱完了,小孩子们会到海子边用泼水的方式赶寨子里的鬼。当然,现在驱鬼的仪式已由当初对自然的敬畏演变为了一种轻松的文化形态。

        请山神:正月十五,为了预知新年的未来,几乎每个寨子都要十分隆重地搞一次请山神的活动。请山神的两位姑娘,是由法师根据当年天文历法推算的生辰八字来确定的。请山神可在白天举行,也可以在晚上,主要法具为交叉结实的“Y”字形木杈。仪式开始时,全寨的人聚集在木杈前,法师念经,两位姑娘手里的木杈自动地不定向摆动,如果木杈不摆动说明法师不灵,将重新请山神,重新颂经召动。众人祈祷:“山神呀,山上的石头会不会滚下来?滚下来就倒向左边,滚不下来就倒向右边;山神呀,山上的泥石流会不会爆发?会爆发就倒向左边,不会爆发就倒向右边;山神呀,九寨今年会不会风调雨顺?如果风调雨顺就倒向左,如果气候不好就倒向右边;山神呀,九寨今年有没有病魔作祟?有病魔作祟就倒向左边,没有病魔作祟就倒向右边;山神呀,九寨小伙今年会不会娶上一位好姑娘?如果能娶上就倒向左边,如果不能娶上就倒向右边。”就这样,他们要把全寨人共同关注的公益问题,每个成员的生老病死,发财求学等所有问题都问完。对预测答案有人相信,有人则作为传统娱乐活动参加。

        春节联欢会:请山神活动结束之后,全寨过年最热闹的场面开始了,他们围成一个圆圈,通宵达旦欢歌笑语。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圆圈代表团圆,以圆圈汇成的强大力量,凝聚了一代又一代的九寨沟人勤劳勇敢、团结互爱的精神。

        九寨沟的藏族同胞信仰苯教。公元前二世纪,西藏的苯教传到了九寨沟所在的阿坝地区,与当时原始的巫教结合。公元6世纪,苯教在这一地区大为盛行;7世纪,藏传佛教传入,与苯教发生冲突,因为苯教在这一地区的信众众多,基础坚实,才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而发展成为藏传佛教的一个派别,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景观。直到今天,整个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仍然保存有60座苯教寺庙。


龙达
龙达是原始苯教崇拜自然祭祀神灵的产物,也是藏传佛教祭祀各种神灵的主要内容之一。“龙达”有纸的和布的两种,上面印有图案和经文。“龙达”使用时,纸做的顺风撒放,布做的用毛绳串连起来,悬挂在桥上或神山、“牙则”等地。
现今藏族社会信教者放“龙达”,主要是为了祈求神灵保佑自己吉祥如意。“龙达”上印有“六字真言”或“八字真经”等密咒,据说表示法力无边。 
苯教又名苯波教,是在佛教传入西藏之前,流行于藏区的原始宗教。苯教起源于古代西藏象雄地区,创始人为旦巴辛绕。苯教信仰万物有灵,它的主师叫“兴绕”,意思是最高的巫师。巫师围绕祈福消灾等宗旨展开其宗教活动,具有原始土著宗教的遗风。
转经
        在九寨沟,你还可以看到无处不在的转经筒。转经筒有大有小,小的为手持转经筒,供信徒们在任何场所不停地摇转,大的固定在寺院的转经道上。转经筒里藏有许多经卷,虔诚的信徒们一边走,一边用手将不同规格的经轮转动一遍,他们认为每转动一遍经轮,就等于念诵了经轮中的经文一百遍,其功德也随之成倍增长。另外,在九寨沟还有一种“水转经” 它是在湍急的河流上建立的转经筒,利用流水使经筒日夜不停地转动。除了以上几种方法之外,信众还可以围绕一座寺院、一座佛塔、一座佛殿、一座神山等向右转一圈或几圈,甚至成百上千圈 , 这也是一种转经。在藏区转经活动简便易行,人人能够做到,且被认为是功绩无量的修行方式,因此成为藏传佛教中普及面最广的一种特别的礼仪,在藏族社会中久兴不衰。
嘛尼堆
        在九寨沟景区里,游客常可见到堆积在十字路口、湖边和村寨的出入口处的刻有经文的石头或神箭(木制的各种兵器),堆上还插有经幡,这就是“嘛尼堆”,九寨沟藏区称为“牙则”。“牙则”是原始苯教山神崇拜的具体体现,它不是因佛教传入藏区而传入高原的,但是藏传佛教则完全继承了通过建立“牙则”来祭祀山神的这一苯教的古老习俗。
佛塔
        在藏传佛教中塔分为灵塔和佛塔两种。灵塔供奉在寺院里,用金或铜铸成,是活佛塔葬 的 一种形式。佛塔则建在寺院和各村寨人口较少的地方。 塔的原色必须是白色。塔的命名,由塔内的经文和法器类别、塔身造型、装饰特点来决定。如果是塔群,则按主体佛塔内经文的内容及名称合并命名,九寨沟树正寨的“九宝莲花菩提塔”就是合并命名的。
 

 

    九寨最隆重的节日是阴历年的春节。早在过年前的许多天妇女们就忙开了,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贴上八宝吉祥图和守护神,愿家人在新的一年幸福、吉祥。春节期间的日程安排为除夕夜吃团圆饭。正月初一、初二家人团聚。初三开始为大众活动,他们舞龙、舞狮欢庆节日。正月十一九寨沟内有规模盛大的春节联欢会,极其热闹。

·藏族的禁忌·

    1.接待客人时,无论是行走还是言谈,总是让客人或长者为先,并使用敬语,如在名字后面加个啦字,以示尊敬和亲切,忌讳直呼其名。迎送客人,要躬腰曲膝,面带笑容。室内就坐,要盘腿端坐,不能双腿伸直,脚底朝人,不能东张西望。接受礼品,要双手去接。赠送礼品,要躬腰双手高举过头。敬茶,酒,烟时,要双手奉上,手指不能放进碗口。
2.藏族人绝对禁吃驴,马肉和狗肉,有些地区也不吃鱼肉。
3.敬酒时,客人须先用无名指蘸一点酒弹向空中,连续三次,以示祭天,地和祖先,接着轻轻呷一口,主人会及时添满,再喝一口再添满,连喝三口,至第四次添满时,必须一饮而尽。
4.吃饭时要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出响。
5.喝酥油茶时,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双手捧到面前时,才能接过来喝。
6.禁忌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
7.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
8.不得跨越法器,火盆。
9.经筒,经轮不得逆转。
10.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